远程教育学校 > 中国地质大学
远程教育:遥距教育(Distance education),又称远距教学、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
招生对象对报考条件
1、报考高中(中专)起点专科、本科须具有高中、中专学历或同等学历;
2、报考专科升本科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含职)或以上毕业证书
3、报读本科第二学历,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或以上毕业证书
报名所需材料
1、居民身份证原件
2、毕业证书复印件
3、一寸彩照
报名时间、方式
常年组织报名(根据录取时间分春、秋季入学)
报考方式
1、预报名+现场确认
考生可登录预报名系统报名,填写真实报名信息后提交,根据发送至手机的招生办公室地址进行现场确认
2、现场报名
考生也可持相关材料直接到招生办公室现场报名
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互联网为主的多种媒介进行分散式的自主学习(学习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学生通过平台登录个人系统参加课程学习、在线作业自测等。并且按照课程考核方式取得合格成绩获得课程学分。
毕业
在规定时间内修满教学计划且成绩合格并完成规定实践等环节。达到此毕业要求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学信网可查询。
相关说明:
招生专业最终以佛山继续教育招生办公室实际招生为准
远程教育常见问题
1.远程教育学历是否被国家承认?
答:经教育部批准的各试点高校的远程教育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高等教育,国家承认学历。毕业证书可在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查询。
2.怎么样取得毕业证?毕业证是什么样子的?
答:在学习期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成绩合格,由北京理工大学颁发毕业证。毕业证里标有“网络教育”的字样。
3.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授予什么学位?
答:符合条件的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授予法学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的本科毕业生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哪些毕业证书属于国民教育系列?
答: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或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能够获得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毕业证书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毕业证书,包括普通高校、部分民办高校、成人高校、自考、夜大、函授、远程教育、电大等。
5.学分的概念?什么是学习年限?
答:学分是根据课程的学习量和难度折合的一定分值,你每完成一个课程的学习并通过了它的考试你就得到了该门课程的学分。一般每门课程的学分在2-8学分之间。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学完应学课程,得到应修的学分,便可获准毕业。这个规定的时间段便是学习年限。
6.如何获得各科考试资格?每门课程学生有几次考试机会?
答:学生网上选课进入学习阶段后,在学院规定时间内再进行考试网上注册,注册后方可获得考试资格。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一门课程允许学生选修二次,每选修一次,可参加三次考试;在记载学生成绩时,考试成绩均按实际成绩登录,取实际考试成绩的最高分计入最终成绩。若必修课程选修二次后仍不及格,将不予毕业。
7.全国网络教育公共课程统一考试科目如何确定?统考时间如何安排?有无考试大纲?必须参加统考吗?
答:专科起点本科学生需参加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科目考试。每年组织3次统考。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可多次参加考试,每次考试门次由学生自定。各科考试均有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所有统考科目成绩合格是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资格的条件之一。
专科学历教育的学生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符合以下条件的学生,在学期间可免去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
(1) 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可免考全部统考科目;
(2) 除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外,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或以上级别证书者可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可免考“大学英语”:
A.入学注册时年龄满40周岁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B.除英语专业外,户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的界定以《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文件汇编》中的标准为准);
C.除英语专业学生外,获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或以上级别证书者; 、
D.除英语专业学生外,在2006年1月1日前,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改革前获得(CET)4级或以上级别证书的考生,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改革后,参加(CET)4级或以上级别考试,成绩达到420分的考生; 注: 2006年1月1日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级或以上级别证书将不再作为统考“大学英语”免考的条件。
校园概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武昌东湖之畔,鲁磨路南望山麓。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1102003平方米,建筑面积757217平方米。校园分为东校区、西校区和北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近万台随时上网的计算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办学思想
学校以温家宝总理为母校的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校训。在总结办学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学校将“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学校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82人,教授405人,副教授478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13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7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55万册,电子图书65万册,期刊15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已建成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硕士、MBA、MPA、MFA、J.M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9个工程领域。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5.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4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2.7万余人,各类留学生500余人。
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网络实时和非实时教学系统,形成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网络、通讯、纸质、光盘等多媒体统筹使用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教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2000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达25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近50项专项奖学金。
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130余块,银、铜牌300余块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科学研究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近5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项目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300余项。2010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4.2亿元,其中,唐辉明和谢树成教授分别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获得“973”项目资助。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8-2010年,学校共有2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校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通过获得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PA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1号”至“神舟8号”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部部共建”,广泛参与各省市(自治区)的地质找矿大讨论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为地勘单位解决关键问题,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